周佩芳認知障礙預防研究中心
Therese Pei Fong Chow Research Centre for Prevention of Dementia

中大教授成為全球首位華人獲頒「世界中風組織主席中風貢獻獎」

2016年11月15日

根據世界中風組織估計,全球每六人便有一人會於一生中患上中風。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一直致力進行華人中風研究,尋找高危因素以助預防中風,並鑽研新治療方法及幫助患者病後復修。醫學院腦神經科教授及國際著名腦血管病專家黃家星教授剛於上月在兩年一度的世界中風組織會議中獲頒授本年度「世界中風組織主席中風貢獻獎」,以表掦他及其團隊在中風研究上的貢獻。


中大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黃家星教授(前排中)獲頒2016年「世界中風組織主席中風貢獻獎」。

 

世界中風組織表揚中大對亞洲人中風研究的貢獻

華人患上中風的情況較西方常見,但原因不明。中大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黃家星教授於1998年發現腦血管收窄,亦稱「顱內動脈粥樣硬化」為華人中風最主要成因。兩年後,中大團隊再發現有腦血管收窄的病人比一般人有較高的中風復發風險。2002年,黃教授及其團隊指出「中風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是由於微小的血液凝塊(微栓子)在動脈中流動而形成。2010年,一個由中大領​​導的國際多中心研究證實,使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有助減少輕度中風患者在腦血管內循環的微小血液凝塊。以上的發現不但有助解釋亞洲人中風成因,而雙重抗血小板藥物治療中風亦已被臨床應用。


黃家星教授及團隊創「脈磁激法」,為全球首個結合物理治療、「體外反搏法」及「爆發式磁刺激」的療法,幫助中風患者復修腦部功能及促進機能痊癒。

 

現在及未來目標 — 助中風後出現身體殘障的患者康復

即使接受了緊急治療,有15-30% 的中風患者仍然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身體殘障。上肢殘障對於中風患者來說是其中一項最影響自理能力的殘障。目前,患者主要是接受物理治療以助康復機能,但腦部功能受損,包括腦部血液流動減少或腦細胞缺乏刺激活動,才是導致身體殘障的主因。黃教授及其團隊針對這些腦部受損情況進行研究,創立「脈磁激法」。「脈磁激法」是一套全球首創,結合物理治療、「體外反搏法」及「爆發式電磁激」(iTBS)的新治療方法。

過去十年間,中大醫學院腦神經科仔細分析體外反搏法——一種用以改善腦血流供應的治療方法——的機制及成效。2012年,中大團隊證實「體外反搏法」能令中風患者的腦部血流量增加9。另一方面,近年逐步被應用的重複性腦磁激治療(rTMS)被指有助刺激腦細胞活動,幫助修復功能障礙;而其中的iTBS技術,理論上較rTMS的效果更佳,而進行刺激所需的時間則較短。

黃家星教授表示:「我們將研究結合『體外反搏法』和iTBS的效果,再配合物理治療以助上肢殘障的中風患者恢復活動能力。我們估計同時針對兩種腦部受損情況進行治療可產生協同效應,使療效更佳。」

他補充指:「中風最常見的成因是大腦動脈堵塞而導致腦細胞死亡。我們創立『脈磁激法』,目的是要實現全方位治療,同時改善腦血流及刺激腦細胞活動,再加上物理治療以助康復。」


黃家星教授解釋「脈磁激法」可為上肢殘障的中風患者改善腦血流和刺激腦細胞活動,從而恢復活動能力。

 

全球首位華人獲「中風貢獻獎」 表揚在亞洲預防及治療中風的貢獻

黃家星教授為全球首位華人取得由世界中風組織頒發的「世界中風組織主席中風貢獻獎」。該榮譽旨在表揚獲獎者在中風服務的終生成就。過去的獲獎者包括開發溶栓治療中風藥物的研究人員。

黃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腦中風的流行病學、神經影像學和治療等多個領域。其創新研究屢獲國際認可,包括於2001年獲美國神經學會頒發Bruce S. Schoenberg 國際流行病學研究獎,2005年獲新加坡內科學院頒發神經病學演講金獎,以及於2011年獲授裘槎基金會頒發優秀醫學科研者獎。

黃教授兼任世界中風學會秘書、國際著名學術期刊STROKE副主編及Neurology Asia副主編。亦是復旦大學、四川大學、中山大學等國內多間知名學府和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客座教授。至目前為止,黃教授已發表超過400篇研究論文。

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傳訊及公共關係處



返回最新消息列表